首页 请家教 做家教 学员库 教员库 专业教师 金牌教员 辅导机构入驻 资费标准 郑州公交
教育不是满足大人攀比的,让平凡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家教直通车,新闻资讯中心,郑州启点家教网

教育不是满足大人攀比的,让平凡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频道:家教直通车 来源:郑州启点家教网 点击:572 日期:2017-6-12
高考之战已经结束,940万“士兵”结束战斗回家修整,准备下一轮战斗。每个考生后面都有一个家庭,因此这是一场数百万人参与的大会战,胜利的人被称为佼佼者,落选的人被认为是淘汰。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
 
作为父母,你可以有望子成龙的梦想,但当不得真。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容易被问到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啊?”
 
日本的小孩子在面临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回答,长大了想当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
 
 
但这样的答案在中国是会被无情嘲弄的。谁家孩子要是敢说自己长大了的梦想是做个厨师,就连他的爹娘也会觉得颜面尽失。
 
在中国,父母们早早就教会了孩子标准答案,长大了只能做科学家、文学家、宇航员……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被认为有出息,父母们才会有面子。更为重要的是,这符合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
 
中国父母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即便是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定要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很多中国父母给自己拟定的宏伟目标,也是他们赋予自己的伟大责任。
 
当然,这情有可原,无可厚非。所以,我们不用去探讨这是出于什么心理,也不用去争辩这种做法的对错。
 
我们只说明一个事实:99%的人99%的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
 
从概率上来说,一个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快乐、幸福与平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而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99%的部分,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剩下1%极其渺茫的希望中。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了会失败的豪赌,是很多人悲剧的开端。
 
事实上,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一样,长大后大部分都做了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等平凡而普通的工作。
 
不同的是,日本人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有数据显示,日本人往往可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超过五年,甚至有很多人一辈子就做一份工作。究其原因,正是从小所受的教育,使更多中国孩子无论是从心态上,还是从能力上,都丧失了从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与快乐的能力。
 
所以,我们很多人过得并不快乐。
 
 
承认你的孩子很平凡,
也是和自己和解的机会
 
有一位妈妈,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从小就立志要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
 
儿子还在小学阶段,她就软硬兼施让他背完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全套,还规定每天都要读一篇名家名篇的美文。
 
后来她发现孩子对阅读兴趣不大,就改用听。因为买不到合适的磁带,她就亲自上阵,每个学期给孩子亲自录制十盘以上的磁带。如此坚持了数年。
 
然而,等孩子上初中了,每次考试在现代文阅读一块都基本不能得分。
 
这位母亲不理解,不接受,生气,痛恨,最后绝望。每天要给自己暗示、强调八百遍那是自己亲生儿子,才能勉强克制自己不动手将其打残。
 
痛定思痛,这位妈妈最后分享说:“最终,我意识到在这方面,他就是一个没有天分,不灵光的孩子,我才没发疯。”
 
认识到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这实在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这不仅能够让父母正确认识孩子,接受孩子,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和自己和解,和孩子和解。也能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如果明明知道孩子是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却一定还要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将其培养成精英。结果不仅会让自己在回报与付出的巨大落差中绝望,还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假象,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抱有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结果眼高手低,以为自己怀才不遇。总觉得自己明明是千里马,却始终遇不到伯乐。
 
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平凡,又如何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快乐和幸福呢?
 
意识到孩子的平凡,
你才能正确认识他,真正理解他
 
有一对父母,自己都是精英。父亲是理科天才,数理化样样精通;母亲曾是文科学霸,饱读诗书,才高八斗。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满怀信心,父亲负责理科,母亲负责文科,坚信一定能够将其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尖子生。
 
然而很遗憾,他们的儿子恰好完美继承了父亲的文科基因,母亲的理科才能。
 
一天晚上,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父亲反复讲了几遍,孩子还是一脸懵懂。父亲终于抑制不了内心的怒火,拍桌子,摔书本,“笨蛋、蠢货”骂了一大堆。孩子委屈地哭了半夜。
 
母亲心疼儿子。第二天决定陪孩子去学校,坐在教室旁听。一节数学课下来,纵然聚精会神,母亲也只是勉强弄懂了个大概。
 
晚上,放学回家。母亲决定自己来辅导孩子的数学,让父亲来辅导语文。
 
面对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母亲也是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本来很平常的语文题目,父亲也是抓耳挠腮,不明就里。说是辅导,结果成了和孩子一起探讨。
 
就是这样,父母慢慢理解了孩子的笨,对他在学习中的挫折与痛苦予以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孩子是个很平凡的人,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
 
父母对孩子多了几分理解,对他的笨多了几分接纳。
 
从此,不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孩子的成绩也不知不觉有了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对自己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从此变得快乐而从容。
 
推己及人,
接纳孩子的平凡
 
如果说父母用自己的优势去衡量、要求孩子,是不公平的,会给孩子造成额外的压力,会对孩子的教育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那更为可怕的是,很多中国父母自己明明不擅长,还非得要求孩子足够出色。
 
台湾著名作家吴念真曾经讲述过这样的事情。他的儿子数学成绩很烂,老师在和家长的联络簿上写道:“数学成绩要加强!”
 
儿子回到家里,母亲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
 
 
吴念真赶紧把老婆拉到厨房,问:“你原来读书的时候,数学有没有很好啊?”
 
老婆回答说:“很烂!”
 
吴念真说:“我也很烂!大学联考才考了10分。”
 
然后吴念真和老婆很认真严肃地谈了这个问题: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为难孩子了。
 
 
为人父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道路,很多时候自己也未必是不够努力,而是真的不擅长。又何苦来为难孩子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母不曾做到百里挑一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又何必为难孩子,勉强将其培养成为百里挑一的人中龙凤呢?
 
盲目让孩子追求不平凡,
反而会促成孩子的平凡
 
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做了北漂。
 
几经周折,终于让孩子拿到了在北京读书的指标。
 
朋友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索性再四方运作,将孩子送到了名校。
 
全校800多名学生,孩子始终在600名左右徘徊。朋友自然是不甘心,加班加点给孩子补课,结果孩子的成绩干脆降到了倒数五十名,最后还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痛定思痛,朋友开始意识到孩子完全无法跟上名校的节奏,只好将孩子转到了家附近一所普通高中。
 
虽然孩子的分数没有提升,但是状态改善不少,开始变得自信、开朗,对学习有了兴趣。最终在高考的时候,还超常发挥,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惊喜。
 
中国父母总是喜欢抱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将自以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全塞给孩子。殊不知,如同养身体,不顾本源,盲目一味大补,总是适得其反。
 
父母盲目将孩子培养成精英,将孩子至于无法胜任的位置,会增加孩子额外的压力,加重挫败感,让孩子自暴自弃。当现实与希望的反差太大时,父母自己也会容易陷入绝望。
 
如此,孩子就悲剧了。
 
 
所有的不平凡,
都源自于有能力过平凡的日子
 
李娜,让中国几代人为之骄傲的网球女王,头上的光环照亮了无数绝望人黑暗的心。
 
她在一次接受采访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无休止的练球。一天要打烂几十个球。同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夜以继日,无休无止。
 
这种生活不仅仅是平凡,简直是枯草乏味。
 
不仅仅是李娜,几乎所有的奥运冠军都有过相同的经历。
 
也不仅仅是奥运冠军,几乎所有不平凡的人,人生中99%的时间都在经历平凡和枯燥的煎熬。
 
网上曾经流传着中国首富王健林先生一天的日程表,从早到晚也不过是吃饭、开会、签合同、在路上奔波。从工作本身来看,也平凡而乏味,并没有多少激情和趣味可言。
 
其实,所有让大家惊羡的成就,几乎都是在平凡中造就的。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家,平日里一定是做不完的重复而无聊的实验,看不完的是艰涩而无趣的学术文集。
 
不平凡,就是在平凡中成就的。
 
事实上,之所以不平凡,恰恰是因为他们具备度过平凡日子的能力。换句话说,不懂得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坚持,就不会取得非凡的成就。而一心想要将子女摆脱凡人行列的父母,却从一开始,就人为忽略了这种能力。
 
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个别父母得到了上天的特别眷顾,自己的孩子真的是个天才。
 
 如果真的中奖了,自然不能浪费。不过一定要先明白另外一个道理,这是小概率事件,基本和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中脑袋差不多。
 
所以,在准备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看他是否真的具备某种天赋;同时,也要照照镜子,如果说自己都是庸庸之辈,就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了。
 
最终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孩子确实是天才,也不可忽略了培养他过平凡日子的能力,否则,纵是天才,也会成为庸庸之辈。毕竟,无论谁的日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平凡的。
因为平凡,
所以才有希望不平凡
 
一个人平凡,那是当然;一个人不平凡,那是偶然;所有人的日子都平凡,才是必然。
 
所以,如果缺乏了在平凡中攫取幸福的能力,理所当然会过得不快乐。反而会更加平凡,乃至沦为平庸。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相反,如果能够学会如何快乐地过平凡的生活,首先能够保证让我们成为一个快乐而幸福的人,一不留意还可能有意外惊喜,在平凡中成就了不平凡。
 
作为父母,如果真的抱有万一的希望,企图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或者至少希望他能过得快乐、幸福,那就不要舍本逐末,还是回归本源,先教会孩子在平凡中如何获取幸福吧。
延伸阅读:
教育不是满足大人攀比,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文|赵阿娜
 
导语:别因为牵着孩子走得太急、太远,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近日,一首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引发关注。9岁男孩吴耀杰将自己的压力写进歌词,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也令不少家长陷入沉思。
 
今天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较以往更为优越,但今天的孩子,也无疑是辛苦的。正如歌曲中所唱,“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10级,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随着竞争压力增大,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愿等,用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将孩子的业余时间填得过满。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高出一筹,老师们不愿等,不断扩容教学内容、不断加快教学节奏。
 
久而久之,家长们的攀比,成了孩子们辛苦奔波的理由;成人世界的期待与生存法则,成了推动孩子疾行的动力。于是,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已经忘记了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与节奏,让孩子真的像个孩子,让童年真的称得上童年。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已经忘记了尊重孩子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忘记了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成就感,而应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牵着孩子走得太急、太远,竟然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教育,究竟从哪儿出发,又该去往何方?
 
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品没有生命,农作物则相反。受教育者是有生命的个体,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在每个阶段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正因此,揠苗助长使不得,填鸭抑或大水漫灌也使不得。唯有以自由为土壤、以尊重和爱为阳光,才能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健康生长。“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也只有遵循儿童内在的发展秩序,才能在潜移默化与润物无声中,让心灵更丰满、人格更完善、个性更彰显。
 
应当看到,现实生活中,面对严酷的竞争压力和考试的指挥棒,理想的教育理念往往显得单薄。这也是为什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论,始终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探索一路前行;为孩子减负,成为过往几十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难题。效率与质量、个性与共性,始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词,一直被反复论
争。但今天,社会普遍的人才观与价值观在逐渐优化,评价体系也在朝着更加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方向持续改进。在这种背景下,注重知识同时更重视能力、素质与品格的理念,正在教育系统内形成共识;因材施教、尊重个性与差异的理念,正逐渐为更多的家长所接受。
 
有一则寓言《牵着蜗牛去散步》,令人深思。牵蜗牛去散步,想走得快点儿,可蜗牛用尽了全力,也只能前进一点点;备感绝望松手的一刹那,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置身于美丽的花园,不禁疑惑:究竟是谁在牵着谁散步?与孩子一道放慢脚步,永葆最纯真的视角、最饱满的心灵,我们才能共同体味生命与成长的美好。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编辑者:郑州启点家教网http://www.zzqdjj.com)


区域:中原区 二七区 金水区 惠济区 管城区 上街区 郑东新区 高新区 新密市 中牟县 新郑市 登封市 金开区 东风路 金水路 黄河路 北三环 花园路 大学路 科学大道 农业路 航海路 郑州火车站 京广快速路 陇海路 南三环 西四环 嵩山路 中州大道 未来路 文化路 国基路 三全路 建设西路 紫荆山路 郑汴路 黄河南路 商都路
学校:郑州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中原工学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财经学院 郑州师范学院 河南工程学院 郑州牧业经济学院 中州大学 郑州工商管理学院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教育学院 河南大学
科目:数学 语文 物理 化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政治 钢琴 美术 书法 网球 日语 托福 雅思 计算机 韩语 奥数 吉他 围棋 英语口语 法语 德语 成人 外教 幼儿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