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陪伴的意义(二)
刘玉枫长得真有些玉树临风呢,浓眉大眼,方面大耳,是那种健康壮实的胖,整个人看起来特别阳光明朗。
他成绩中等,作文写得却好,文字里洋溢着阳光和信念。他一直记日记,在我还没有布置让写的时候,就已经写了半本子。而除他之外的那几个男生,是须得像要账一般催着,才肯应付一两篇的。
于是,我和他的谈话就从写作入手。
他告诉我,以前就有记日记的习惯,开始时断断续续,后来就天天写了。一写就收不住笔,总觉得有话要说,盼着上作文课。
我猜,他一定喜欢看书。他说:“是的。我从小学时候就喜欢看小说,有时自己买,也借别人的,还上网看。”
一提网络,会想起五花八门的网络游戏,我问他:“很多男同学都是本来成绩不错,接触了网络之后,沉迷于游戏,结果,学业也荒废了。你怎么就没有被吸引到呢?”
他笑一笑,说:“我是从上五六年级时接触电脑的,一开始,也天天玩游戏,后来觉得没意思,就不玩了。有时,我也在手机上看小说,偶尔会玩玩手机游戏,玩一两天,就不玩了。”
有些人对网络游戏具有天生的免疫力,浅尝辄止。这对于青春期的男孩子来说,实在是难得的好事。
我说:“我一个亲戚家上小学的男孩,玩游戏买装备,偷了家里好几千元呢。”
他说:“我也玩过需要充钱的游戏,比如穿越火线,人多了玩着才有意思。现在,我们整个村庄上就剩我一个人在上学,他们都打工去了,没人玩,我也就不玩了。”
我小心翼翼地问到他的父母,他们是否在家里陪伴他成长。他说:“我爸爸在厦门打工,一年回来一两次,妈妈在家管我和弟弟。”
提到爸爸,这个男孩的脸上洋溢着温情,他说:“我和爸爸之间,就像朋友一样,平等,融洽。他在家时候,我心里有啥就都想跟他说说,他总会提一些意见,让我自己选择。我妈呢,干什么都想控制我,还老爱打击我,我跟她有隔阂。”
“爸爸文化程度高吗?”我问。
“也就小学毕业。听奶奶说,爸爸上学时学习好得很,就是贪玩。那时候,村里有一家买了一台电视机,他就天天去看,连学也不想上了。——考初中只需要交五毛钱,他拿着钱也没交。”
“跟妈妈无法沟通,爸爸又在千里之外,有时候,遇到一些事儿,心里非常煎熬和纠结,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多想跟爸爸说说,可是,他不在家,不在我身边。等他回来了,事情早就过去了,我也不想再说了。”他的言语之间,有着掩饰不住的感伤。
我也沉默了。
想起一句话: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在身边,那么,你也就没有必要再在我身边了。
氛围有些感伤,我于是转移了话题。谈到他的阳光心态,他文字里洋溢的豪情,他说:“有些事,反正你也改变不了,不如学会顺应。但是,现在改变不了,不一定以后也改变不了。如果你不努力,一点成就也没有,那就什么也改变不了。只有努力了,才能改变。”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男孩。我想起,2月29日,发生在南阳市一中的那起车祸,当几乎所有人都认定这是一起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时,独独他,愿意相信那只是单纯的车祸,“或许真的是车子失控了呢。”他说。
“老师,他疯了!”学生们对他的判断和言语感到不可思议。
“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我问。
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虽然,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但我相信,这世上还是好人多。一个人虽然改变不了这现状,但是,也不应该让自己被改变吧。”
如此有思想,有守持,真可贵。
“我觉得自己有点强迫症。”他说。
我闻言一怔,让他说说详细。他说:“有些事情,本来与自己无关,但是,还是非常想做,如果不做,觉得比死还难受。比如,有时候看到地上有一颗小石子,我想把它捡起来,本来已经走过去了,还是想折回去捡起来。觉得自己挺神经质的。最近,我想了一个方法,一产生这样的念头,赶紧叉开。”
我笑一笑,安慰他不要想那么多。
“我很想写小说,我早就想写了。”他说。
我惊诧于这个孩子竟有如此强烈的写作冲动。
“我的心思常常是飘忽的,比如,猛然间看到一棵树,会突然想到很多东西,就连做梦时候,也在打造小说题材。”
我夸他有写小说的天分。
“可是,妈妈总说我笨,说我爱发呆,思想不集中,其实,我是在想像一些事情。”他说。
“这很遗憾,也很正常。妈妈可能只是关心你外在的成长,而没有或不能了解你的心灵。所以,我们要让自己有价值,获得认可。”我对这个孩子的倾诉,如此心领神会。所以庆幸,可以在他青涩茫然的时候,能够给予肯定和导引。
我问他对未来有什么打算,他说:“我七八年级时候学习还差不多,最近也比较努力了,最好考上一高,不行就上二高。我不想这么早就出去打工,村里有很多初中毕业后就去打工的人,一般就是进厂,他们说不怎么累,说学校生活比他们还要苦。他们的生活,就是白天打工,晚上玩游戏,一个月工资2000多。我觉得没什么意思。”
“其实,我八年级时候也曾不想上学,可是又想,如果能上大学,生活应该多么多么好。我就以这样的想法,激励自己学习,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我点头,同时想起一句歌词:谁也不能给我一个美好时代,我要你现在。——不管明天如何,且做好现在,每一天。
一年来,我终于找到一个可以轻松地问一问他有什么理想的孩子。他说:“考上大学,有一份工作,业余写小说;考不上,学个技术,再出去,业余写小说。”
在保证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保有一份爱好,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生活的理想,就是过理想的生活。
“奶奶常说,咱庄上姓刘的没有一个学生上大学,——就让我,做第一个吧。”
他干净的眼神,似乎,望见了远方的风景。
作者:张老师,乡村执教十八年
编辑:大傻样
|